2015年11月17日星期二

黑膠唱片

黑膠唱片,習慣又稱電木唱片英語gramophone record)指轉速78轉每分鐘,聲槽寬度0.10——0.16毫米,聲槽密度每厘米30——50條的留聲機唱片。黑膠唱片是一般人對過往使用唱盤機播放的唱片的稱呼。這種唱片是一種黑色圓盤形的膠片,用蟲膠(後期改用聚氯乙烯,即PVC)壓製,上面刻有凹凸的坑紋,以記錄聲音。早期的黑膠唱片只有單聲道,到後來發展成為雙軌的雙聲道音軌。到了1980年代後期時,這些唱片的顏色已不再局限於黑色,而可以是白色、橙色、透明、螢光色、甚至可以把歌手的樣貌印製在唱片裡,不過成本比較高。黑膠唱片可使用鋼針(早期手搖唱機)和粗紋寶石唱針(電唱頭)放唱,唱針與密紋唱片不能通用。

製作[編輯]

一般來說,唱片都是先用一塊質料比較軟的物料造成母碟,再把鋁金屬倒在上面製作壓碟用的母版。利用母版,唱片生產商可以重覆多次的把半融的空白硬膠碟壓成音樂唱片。

尺寸規格[編輯]

黑膠唱片直徑常見10英寸和12英寸兩種規格,前者大量用於錄製流行音樂,錄音時間較短,一面一般只能容納一首歌曲,早期飛利浦德律風根 (Telefunken)等廠牌出版的單聲道LP也有採用此尺寸。值得一提的是,此規格為中國唱片大量用於錄製單聲道黑膠、薄膜唱片並一直沿用至1980年代;後者一面錄音時間也僅有約5分鐘,通常用於錄製交響樂,此尺寸成為日後立體聲LP的標準規格。此外,還有6又二分之一英寸規格(類似後來EP的規格),但因錄音時間太短,並未廣泛採用。可見,早在粗紋唱片時代,唱片的尺寸標準就基本形成。

格式[編輯]

早期的唱片都是45轉的細碟,每一面只能錄製一首歌。到後來出現了轉速較慢、面積較大的33又三分一轉密紋唱片(即LP,Long Play),每面大約可以錄製6首歌左右;另一方面,原來的45轉唱片由於生產技術的改進,使原來每一面只能錄製一首歌,變為可以錄製兩首歌,這種唱片被稱為EP(Extended Play)。

局限性[編輯]

這種溝槽粗大的唱片是德國發明家愛米爾·貝利納發明圓盤唱片後最早誕生的格式。早期的唱片轉速因各廠牌而異,並不統一,後來逐漸標準化為上述規格。直至1948年密紋唱片誕生前,粗紋唱片是圓盤形唱片的唯一規格。
密紋唱片LP的誕生不僅打破了SP「大一統」的局面,也使其缺點暴露無遺:
  1. 錄音時間短。由於單面錄音時間僅為5分鐘左右,一首《華沙協奏曲》需一整張12英寸SP的兩面來記錄,瓦爾特(Walter)指揮的貝多芬第五鋼琴協奏曲(皇帝)需4張SP。
  2. 單張SP唱片 較LP重量重,加之同樣錄音時間需要的唱片多,使SP特別笨重,不易攜帶。
  3. 粗紋唱片十分脆,極易損壞。
  4. 粗紋唱片保真度較密紋唱片差很多,信噪比低,低頻、高頻的頻率響應差。
因此,自密紋唱片出現後,粗紋唱片便被迅速淘汰,於1950年代基本被密紋唱片取代。



Q:黑膠好聽的秘密是什麼?
答案很簡單,因為它是「類比」。實際上,黑膠的音質遠遠不如盤式母帶,失真大,噪訊高,黑膠唱盤也容易受灰塵與刮痕而影響音質,而且發聲方式相當原始,利用黑膠內的溝槽讓唱針運動而產生音訊,不過到目前為止,黑膠依舊是保存類比錄音最經濟的格式,使用上也不像錄音帶容易毀損。CD雖然播放方便,而數位錄音也號稱解決了類比錄音的問題,可是卻反增加了更多的問題:諸如時基誤差、高頻噪訊等等,讓數位錄音聽起來生硬嘈雜。反觀類比錄音,雖然有動態不夠大、內調失真等等的問題,可是透過人耳聽起來,依舊是自然耐聽。雖然黑膠並不是最理想的播放軟體,但是因為它是以「類比」的方式儲存音樂,因此聽起來比CD好聽。今天,我們稱讚一部CD播放機會說「聽起來跟黑膠一樣好聽」,可見類比錄音依舊有數位錄音無法取代的魅力。




Q:軟盤與硬盤的結構有何不同?
在唱盤的發展歷史上,軟盤早於硬盤。軟盤最大的特色在於唱盤的旋轉馬達與唱臂都建構在懸吊的平台上,因此用手壓轉盤與唱臂,整個平台會上下振動。這樣的設計,就與汽車的避震系統一樣,可以阻絕外界振動的干擾。不過軟盤在播放時會產生唱頭振動,會進一步造成懸吊平台振動,因此早期一些軟盤為了避免聲音帶來的振動,會加重唱盤本身的重量。目前出現過最重的軟盤是已經停產的Thorens Reference。為了解決聲音帶來的振動,有人設計了硬式唱盤,內部沒有懸吊系統,直接以加重轉盤重量來解決軟盤的缺點。硬盤由於沒有懸吊系統,因此振動最大的來源在於轉動馬達,因此有不少硬盤採分離式馬達設計。原則上,軟盤採用懸吊系統,硬盤加重轉盤重量或採分離式馬達,但兩者殊途同歸,都是以避免振動為設計目的。不過,由於軟盤與硬盤結構不同,聲音走向也各有千秋。由於黑膠唱頭是以振動方式產生音訊,因次播放中任何一個環節,從音響架、墊材,一致到唱臂與唱頭的材質,都會影響到最後輸出的音質,這也是玩賞黑膠器材的樂趣所在。




Q:軟盤與硬盤到底那個比較好聽呢?
這個問題就如同有人喜歡吃口味清淡的日本料理,有人喜歡香辣刺激四川菜,兩者各有特色,好不好聽純粹是個人喜好問題。關主播當場播放Manger發行的《Musik wie von einem anderson Stern》極致發燒煲機LP中的幾首曲目當場比較軟硬盤的音色。筆者在場聆聽,發現軟硬盤各具特色,的確很難比較高下。關主編首先播放韋瓦第《四季》協奏曲中的〈冬季〉中第一樂章,發現硬盤聚焦清晰,解析度高,頗有聆聽現場演奏的活生感;而用軟盤播放,聲線變得柔美動聽,音色寬鬆溫暖,聽來順暢動聽,極富音樂情感。播放〈Jazz Variants〉爵士打擊樂時,硬盤表現頗具活生感,細節豐富,任何擊點強勁札實,整體表現勝過軟盤;然而在播放被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第8號》第一樂章時,鋼琴的音色透過軟盤播放,變得輕盈極富空氣感,旋律柔美,散發出高貴的氣韻,相較之下,硬盤的鋼琴聲有點沈重生硬。由此可見,軟、硬盤並無高下之分,不同的曲目透過不同的唱盤播放,都會產生出意想不到的趣味。關主編與顏先生不約而同的表示,若是覺得軟盤聽起來太「軟」,或是硬盤聽起來太「硬」,都可透過器材調音改善。顏老闆透露,根據自己銷售唱盤的多年經驗,軟盤似乎較受顧客青睞。不過,筆者倒是好奇,習慣聆聽數位錄音的年輕世代,會不會比較喜歡硬盤的聲音,這倒是頗令人玩味的問題唷。


顏先生的黑膠保養秘笈

Q:唱盤要如何保養?
唱盤保養可以分為三部份:灰塵清潔、馬達與皮帶保養。首先,顏老闆呼籲大家,若是看到唱盤上有灰塵毛屑,應隨手拿起靜電刷把灰塵清乾淨。可別忽略這小小的動作,因為灰塵毛屑長期堆積在馬達中,會造成唱盤轉速忽快忽慢,甚至不能轉動,尤其是家中有飼養寵物的玩家,更不能省略這一道簡單的動作。
馬達保養也相當簡單,只要每一、兩年在馬達軸心滴上一滴車針油即可。千萬不要求好心切低太多,不然馬達可是會太「咕溜」而影響正常運作唷。至於皮帶,每半年可以將「碧麗珠」噴在不織布上,給皮帶「按摩」一下,這樣可以活化皮帶材質,如此一來可以增加皮帶的壽命。要記得,按摩完後,要用乾淨的布將碧麗珠擦乾淨,不然皮帶只會原地打滑。皮帶用了兩三年之後,一定要更換,對聲音有耳目一新的效果。


Q:唱頭如何保養?
唱頭可以說是整個播放零件中,最精密的部位,要是唱頭有任何損傷,音質會大大受影響。顏老闆建議,只要看到唱針上有灰塵,可以用小的眼影刷或是軟質毛刷將唱頭「由後往前」刷。此外,每播放二十張唱片,可以用唱頭清潔劑,將唱針尖頭上的熱熔膠去除,如此一來,便可保持清晰的音質。如果MM唱頭用個四、五年後,聲音會變得不如新的MM唱頭好聽,因為此時MM唱頭已經帶磁,因此可以利用唱頭專用的消磁器消磁,消磁完之後,聲音會有大幅改善。使用MC唱頭的玩家千萬注意,不要將MC唱頭消磁,如果玩家不信邪拿去消磁,就只有重新準備一筆錢購買新唱頭的份。因此MC唱頭最好送回代理商保養,將線圈內的雜質清除。




Q:唱片如何保養?
唱片可以說是黑膠玩家最珍貴的資產,更何況很多唱片已經絕版,若是損毀,那可是玩家莫大的損失。顏先生建議,長期開啟除濕機,並購買夾鍊密封套存放黑膠唱片。此外,建議以紙袋裝唱片,因為紙袋可以吸潮,塑膠套只會讓濕氣悶在袋子裡面,黴菌會在裡面開心地成長。若是嫌LP專用紙袋價格昂貴,可以買大張的道林紙,剪裁成長63公分、寬31.5公分(約等於唱片直徑),再從長邊中點處對摺,如此一來,簡易的黑膠紙套就完成了。一般人習慣播放前將唱片上的灰塵擦拭乾淨,這樣反而增加落塵機會。顏老闆建議,就人睡前洗澡一樣,唱片收起來前一定要擦乾淨,可用靜電刷或靜電布順時鐘刷180度,反時鐘刷180度,再往中心的標籤將灰塵刷去,刷完之後,再將刷子往自己身上刷兩下,如此一來,靜電不會跑到唱片背面,也不會停留在刷子上。在使用羊毛墊布的唱盤,可將唱片拿起來用靜電槍消除靜電,壓克力唱盤則可將唱片擺在唱盤上,以靜電槍消除靜電。清洗唱片時,可以利用「黑膠清洗夾具」將唱片中央的標籤貼紙區塊夾住,並在洗臉盆中裝半盆蒸餾水,滴上兩三滴中性清潔劑,以絨布順著唱片溝槽擦拭。擦完之後,將唱片陰乾,如此一來,髒髒的舊唱片就會煥然一新。如果唱片收藏太多,不妨買一台LP唱片清洗機。在播放時也要注意,一定要將唱片從頭播放到尾,切記不要重複播放同一個音軌,如此一來,唱針與唱片之間會摩擦生熱,造成溝槽內部熱熔而產生無法修復的損壞。




先前跟大家分享了「數位訊源」這個近年來最夯的玩意,今天我就反過來,跟大家分享一下雖然已經老到不行,但現在依然是頂級 HI-End 兩聲道音響系統必備的「全類比」訊源:黑膠唱片(LP)。黑膠唱片跟現在的 CD、MP3 不一樣,他採用的完全類比的訊號紀錄方式,直接把聲波的「波型」刻在那大大的黑色膠片上,再利用唱針在這些波型軌道間產生的振動擺幅將刻在唱片上的聲音還原,中間完全沒有那些數位的 010101,有的只有完全類比無數位的訊號還原,就像底片相機一樣。

幾十年前黑膠唱片還是音響主流時,唱片就像現在的 CD 組合音響一樣,許多大型的組合音響就擁有唱片機的功能。不過現在玩唱片的人越來越少,目前最常見的就只剩下夜店 DJ(而且還得是比較「堅持」的那種)、音響老玩家、Hi-End 音響玩家等等。唱片機一般來說都是長得像上面那個樣子,以現在的價格來說,基本上百萬以內(是的,整組超過一百萬的唱片機選擇有很多)都是長上面那個樣子,只是在用料、抗震技術、轉盤馬達、唱臂等有等級與品質上的差異。
上面就是所謂的「唱頭」,是用來讀取黑膠唱片聲音波型的東西,作用就像是今天的光碟讀取雷射頭、硬碟讀取頭一樣。不過請注意,我這裡不講「訊號」,這是因為要強調他是完全類比的聲音紀錄形式,因此我這裡暫時先不用「訊號」來說明,以免大家搞混、或是忘記黑膠是一種跟 0101001 這種數位訊號完全無關的東西。
上上圖的唱頭中有一根小針(在唱頭的下方),他的實際長相就如上圖中間的銀色小針。上圖是把唱頭拆下並翻過來拍的,中間那跟銀色的東西就是所謂的「唱針」,是用來在唱片軌道中拖行並讀取聲音波型的和新物件。可別小看這跟唱針跟這小小的唱頭喔!高檔的唱針甚至有利用鑽石製成的「針尖」,再加上後面的高檔唱頭,價格要飆破十萬元也不是什麼難事。而這也是音響可怕的地方,當你沈浸在「花了十萬買整套音響」的感受時,殊不知居然有一個小頭就要價超過十萬的產品!
前面一直說軌道軌道,但到底所謂的「軌道」長得像什麼呢?上圖是我花了好多時間才成功拍出來的清晰黑膠軌道照片,不過因為放大倍率不夠,所以只能看到黑膠唱片上面的條紋。這些條紋狀的東西就是唱片的軌道,也稱「音軌」,這些軌道中在唱片製造時直接利用工具在裡面刻下我們人眼看不到的聲音「波紋」,因此能再利用前面介紹的唱針來讀取裡面記錄的波型,最後再透過擴大機把這微小的聲音波型放大到我們聽得到的程度。

為了幫助大家瞭解唱片機的工作原理,我畫了上面這張圖讓大家參考。上上圖中那些看起來超細超細的軌道其實是像上圖左邊一般的鋸齒狀軌道,上面直接用「軌道形狀」來記錄聲音的波紋。當唱針(前面那跟小針的尖端頂點)在裡面拖移滑動時,就會因為鋸齒軌道而產生極細微的振動,而這些振動再經由唱頭內部的線圈與磁鐵產生電磁感應,將那些刻在軌道中的聲音波紋轉換為聲音電磁訊號(就像麥克風那種概念),最後讓擴大機把電磁聲音訊號放大到能推動喇叭的程度,最後我們就能聽到聲音啦!另外,看到那些夜店 DJ 只要用手轉動唱片就能發出「估~ㄍㄧ ~估~ㄍㄧ~」的聲音,就是因為唱針在軌道中快速滑動產生高速振動所產生的聲音喔!
註:現在還用傳統唱片的 DJ 已經越來越少了,許多 DJ 都改用電腦、CD 等數位裝置來模擬這些聲音,就少了那一點「味道」
上面這個影片雖然是 DJ 的教學,不過裡面就是使用黑膠唱片的快速來回旋轉製造出 DJ 那特有的音效。在看完上面的發聲原理之後,相信你再看上面的影片就能知道為什麼轉動唱片就能發出奇特的聲音了吧?說穿了其實就是利用軌道裏的音軌去振動唱針所做出來的聲音效果啊!
知道唱片如何發出聲音之後,那麼我們就得說說「為什麼高檔唱片機那麼貴」了。現在我們可以戴著隨身聽蹦蹦跳跳的還能順暢的聽音樂,但過去唱片可不能這樣!唱針是依靠細微的振動來還原唱片上記錄的聲音波型,那些波型都是用我們肉眼看不到的「超微小」刻痕記錄。而就是這麼微小的刻痕就能記錄完整的音樂錄音,想必你應該可以想像當唱針因為唱盤振動、或是因為灰塵卡住音軌時會發生什麼事吧?相較於那些唱片上的微小刻痕,任何外來的振動、或是轉盤轉動不順暢都會造成聲音重播的不自然,甚至只要唱盤的轉速(旋轉的速度)跟唱片製造預設的轉速有些微差異,都會造成音樂重播聲音的音準不對的問題(因為唱針通過軌道的速度不正確)。
因此唱片機除了唱頭很貴之外,上面這支支撐唱頭的「唱臂」也是唱片機高價的來源之一。唱臂是一種非常神奇的機械結構,他能夠以非常平順、甚至有一點「抵抗重力」的感覺上下左右移動,讓唱針能很流暢的隨著唱片轉動而在唱片軌道中滑動並重播音樂。製造唱臂跟聽音樂前的調整都是很大的學問,若沒有調整好唱臂,會造成唱臂施加太多 / 太少壓力讓唱針在軌道中平順滑動,使得音響聲音不如預期。因此除了選用高檔的唱臂讓唱針在音樂播放過程中保持穩定流暢的移動之外,設定唱片機時細心的調整「針壓」(唱針壓在唱片上的力道)更是非常困難且重要的過程。
註:調整針壓有非常迷你且精準的電子秤可以用,不過從上面的結構你也可以看出來 ... 調整這玩意真的不是普通的簡單
你有聽過錄音被快速播放的效果嗎?當錄音被以一倍以上的速度播放(例如把十秒錄音在五秒內加速放完)會使得聲音變高,讓每個人講話聲音都變成迪士尼花栗鼠一般的效果;若把錄音慢速播放,則會讓聲音變得更低沈,變成卡通巨人說話一般。這種現象就是因為聲音重播沒有依照原始的速度播放,而完全類比記錄聲音波型的唱片就是讓你體驗這種現象的好幫手!如果你多看一些 DJ 的影片,你會發現 DJ 除了快速轉動唱片讓他發出奇快聲音之外,還能調整唱片的轉速來提高聲音的音準。但如果我們要用唱片機來聽交響樂、人聲等音樂錄音,那麼我們就不能隨性的調整唱片機轉速,必須恆定在固定的轉速上才能以正確的音準、速度重現音樂錄音現場。因此高檔的唱片機都會採用非常高精密的馬達與驅動設備來轉動唱盤,讓唱盤能從第一首歌到最後一首歌都能恆定維持在固定的轉速上。
黑膠唱片由於少掉聲音波型類比轉數位、再由數位轉回類比的過程,因此能最大幅度的減少聲音訊號在錄音轉換過程中的損失,因此能發出更自然、更真實的聲音。但這麼好的東西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少人用了呢?除了上面說得不能在「不穩定的地方」(例如車上、或是公眾場所)播放之外,一面(播完一面要把整片拿起來翻面才能繼續播)只能記錄大約二十五分鐘左右的聲音也是造成黑膠唱片越來越少人用的主因,畢竟 CD 一張就能聽一個多小時,而唱片卻聽二十分鐘就得走過去翻面,哪個比較方便我想就不言而喻了。
唱片依據錄音的長短有不同的大小,不過因為這麼大一面也只能錄製二十五分鐘左右,因此即使是單曲唱片(就裡面只有一兩首歌)也還是比 CD 大上不少。不過也因為黑膠唱片面積較大,因此黑膠唱片的封套能印刷更多的資訊、以及更大的圖案,因此也是黑膠收藏家非常喜歡的一大重點。由於黑膠唱片歷史悠久,因此許多名演奏家的錄音都只有黑膠唱片的版本(有些老唱片現在已經有轉換成 CD 的版本),且許多黑膠在不同產地、不同時間製造時還會有不同的標籤顏色、花紋差異,這些都是非常複雜的收藏知識,坊間甚至還有相關教學書籍可買。
總而言之呢,聽黑膠唱片絕對是比現在那些用電腦、用 CD 聽音樂來要更麻煩囉唆的玩意,但那緩慢旋轉、移動的迷人機械結構、以及更真實更自然的聲音表現卻不是現在這些「數位流」所能取代的,這也是為什麼唱片機能夠歷久彌堅,持續保持其 Hi-End 兩聲道音響王者地位。現在物理、機械工藝越來越進步,對於提升唱片聲音表現的技術也越來越多,除了前面提過的唱針、唱臂、唱頭、轉盤之外,避震隔震處理也是現在玩唱片機的一大重點,例如上圖的音響神奇吸震墊就是專門用來吸收隔絕振動,避免唱片機受到振動影響而破壞音質表現的道具,這類道具在黑膠唱片世界中有非常多選擇,甚至還有利用磁鐵打造的「磁浮」抗震盤。
至於更高階的玩家就更誇張啦~上圖左邊就是前面說過的「百萬」唱盤,藉由從腳架、底座開始的整體設計,將唱片機本身的穩定性、抗震力提升到最高,最後再搭上精密轉速穩定的轉盤、高檔的唱臂、唱頭、唱針,就能最高程度的還原黑膠唱片上的聲音波型,讓音響發出最自然也最真實的聲音表現。不過大家不用擔心黑膠唱片會絕跡,現在還是有很多新的專輯推出黑膠唱片版本,例如國外的 Linkin Park 等也都有黑膠版本的專輯推出,迪士尼等公司也都不斷推出新的黑膠唱片讓音響發燒友、或是夜店 DJ 們選用,只是現在音響界開始走向小眾高價路線,才使得黑膠唱片顯得越來越「稀有」。但只要你有機會聽過一次經過完善調整的黑膠唱片,你一定會為那自然寬鬆的聲音表現而著迷,最後 ...

就回不去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